這次 Nano Banana 模型的效果真的非常好,讓更多非設計師或影像相關工作者也能夠有更進階的應用可能性。

所以這篇想讓更多想使用的設計師與非設計師都能更全面了解的一篇文,會從各種應用角度來分享,且會真實舉例應用案例。

希望這篇可以給大家一點幫助與啟發。

第一章:揭開 Nano Banana 的神秘面紗

Google 這次最新的 Gemini 圖像生成模型的推出方式我超喜歡。首先他們將模型匿名為「Nano Banana」投入公開的 AI 圖像生成平台(LMArena)進行盲測競賽。

你只能在隨機測試中看到 Nano Banana 的效果,但他憑著超強的圖像品質,馬上在社群中引發了廣泛的好奇與討論,並在累積大量用戶投票後榮登排行榜首,後續在社群就有人在傳是 Google 的模型(開始有各種傳聞)。

到最後 Google才揭曉其真實身份。雖然不意外,但用暱稱的方式讓這個模型有了更大的熱度,這套「先用實力征服社群,再揭曉身份」的策略,成功地為新模型創造了口碑與話題性,是一次非常強的行銷案例。

1.1 什麼是 Nano Banana?

    • 正名:它其實是 Google Gemini 2.5 Flash Image Preview 的代號,不過目前代號太紅,在 AI Studio 上也變成顯示 Nano Banana 了。
    • 核心定位:一個整合在 Gemini 中的專業級圖像生成與編輯模型,且這模型也提供 API 串接與各 AI 工具導入
    • 為何它如此重要:解決了 AI 繪圖長期以來的核心痛點(如角色一致性),讓 AI 圖像真正具備了「現實應用」的潛力。

1.2 如何立即上手?(免費使用方法)

方法一:Google AI Studio


進入 AI Studio 網站,在模型選擇中找到 Nano Banana (Gemini 2.5 flash image preview)

方法二:Vertex AI
進入 Vertex AI 網站,在模型選擇中找到 Gemini 2.5 flash image preview。

限時補充:
Lovart AI 開放免費體驗 Nano Banana 模型到 9 月 2 日 (星期二) 的下午 3:59(台灣時間) *Lovart AI 是一款設計的 AI Agent 工具

歡迎用我的推薦連結玩看看
https://www.lovart.ai?referralCode=aQu7EsO

新手第一步嘗試建議: 從上傳自己的照片開始!用最簡單的指令如「讓他笑」、「換個髮型」親身感受其威力。

*文章最後面有整理更多可以使用 Nano Banana 模型的專業工具平台

💡
以下案例我都沒特別寫出使用的 Prompt,原因不是藏私,而是我的提示詞超簡單,幾乎就跟圖片上標記的一樣,這次模型的理解能力超強,所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就能修改或生成。

第二章:核心功能深度解析:它到底強在哪?

2.1 殺手級應用:前所未有的「角色一致性」

    • 定義: 在多次生成、跨場景、換風格的編輯中,維持同一個人物或物件的外觀細節。
    • 意義: 讓 AI 圖像從「單張驚艷」走向「連續敘事」,是動畫分鏡、IP 設計、影片製作的基石。

來看看角色一致還有哪些玩法?

一、「跟風」某一個電影、動畫,可以把關鍵元素 P 進去

二、台灣最喜歡的節慶跟風

2.2 指哪修哪:「局部編輯」與「創意構圖」

局部編輯 (Inpainting): 用最簡單的語言(如:把沙發換成藍色)精確修改畫面局部,無需複雜的遮罩,且可以發現光影細節都保持很穩定。

可以看到材質紋理、光影、皺折都沒有變化

組合構圖: 將多個元素無縫融合在一張圖中。

這個案例在實測時,人物臉部的穩定跟理解沒有那麼理想,但整體還是不錯的


2.3 風格魔法:「風格轉換」與「邏輯推理」

風格轉換: 將一張圖的風格、材質或設計,換成另一種(範例:將真實照片變成黑白線稿)。

案例參考:https://x.com/studiomasakaki/status/1960597977644363828

邏輯推理: 理解圖像中的因果關係,並生成合乎邏輯的後續畫面(範例:廚師捧著蛋糕,下一秒是蛋糕打翻的情境)。

2.4 穩定性帶來的影響

可以讓我們產出風格一致的視覺內容,一個很好的應用情境是「簡報」。

你今天製作一份簡報會放照片、Icon、插畫等,但常常素材來源多樣,導致風格混亂,現在你可以依照需求,讓他產出一致的內容。

例如:讓簡報擁有一致的風格元素

2.5 內建的數位指紋:SynthID 浮水印

在賦予使用者強大創作能力的同時,Google 也極為重視 AI 技術的責任與透明度。為此,所有透過 Nano Banana (Gemini 圖像模型) 生成的圖片,都內建了 Google 自家開發的一項關鍵技術——SynthID 數位浮水印

這項技術如同為每一張 AI 生成的圖像植入一組肉眼不可見的「數位 DNA」。其主要目的並非限制創作,而是為內容的來源提供一個可靠的追溯途徑,藉此幫助平台與使用者辨別內容真偽,共同應對不實資訊的挑戰。

SynthID
SynthID is a tool to watermark and identify AI-generated content, helping to foster transparency and trust in generative AI.

為何 Nano Banana 那麼強?

這部影片討論了 Nano Banana 強的原因,下面我讓 AI 寫一段貼切描述來介紹一下這次技術厲害的地方:

想像一下,你想為你的咖啡店設計一個可愛的吉祥物,一隻戴著廚師帽的貓咪,名叫「拿鐵」。

如果用舊的 AI 繪圖工具,你可能會這樣:

  1. 你輸入:「一隻戴廚師帽的可愛貓咪,坐在咖啡杯旁邊。」AI 畫出了一張圖,你很滿意。
  2. 接著你想畫第二個場景,輸入:「同一隻貓咪,正在烤麵包。」這時,AI 很可能會畫出一隻長得完全不一樣的貓,雖然也戴著廚師帽,但品種、花色、眼神都變了。你得不斷抽卡、碰運氣,才能得到一張看起來「有點像」的圖。

但如果用 Nano Banana 這項新技術,過程會像這樣:

  1. 你輸入:「幫我設計一隻名叫『拿鐵』的貓咪吉祥物,牠是橘色虎斑貓,戴著一頂白色廚師帽。」AI 創造了「拿鐵」的第一張圖。
  2. 接著,你可以像跟真人對話一樣,繼續下指令:
    • 「很好,現在讓『拿鐵』在月球上喝咖啡。」 AI 會畫出同一隻橘色虎斑貓「拿鐵」,只是場景換到了月球。牠的長相、特徵會完全保持一致。
    • 「不錯,讓牠頭上帽子坐著一隻老鼠」 AI 不會重畫整張圖,而是在原本月球喝咖啡的「拿鐵」身上,精準地加上一隻老鼠,其他所有細節都維持不變。
    • 「最後,讓整個畫面變成寫實科幻電影風格。」 AI 會理解這個比較抽象的指令,可能會在背景加上星空或調整光影,且讓圖片變成寫實風,但整體構圖、配色、依然會維持。

簡單來說,這項技術的突破就像是:

以前的 AI 是個「一次性畫家」,每張圖都是獨立的,沒有記憶。

而 Nano Banana 則像是一個「專屬角色設計師」,它能記住你創造的角色,並根據你的對話不斷修改和延伸創作,讓你能輕鬆地為同一個角色創造一系列連貫的冒險故事或情境。

第三章:超全面應用案例實戰 (依照大類別區分)

3.1 【生活篇】- 個人與創意相關應用案例

個人形象改造: 虛擬試穿、髮型預覽、生成專業形象照。

💡我的看法:這次網路上最多的案例之一就是形象照,原因當然是簡單好應用且實用,但我自己覺得這次改變的確很明顯對攝影造成影響。

假設今天我需要拍照,除非這個攝影師在動作指導、穿搭、技術上有什麼特色,不然真的很難找到好理由拍照,甚至只要拍個清晰大頭照再搭配 AI 就很好用了。

當然不是說攝影無用,而是純粹人像攝影這件事的被取代性大大提升了。


創意攝影與合成: 與朋友、家人甚至偶像「雲合照」,將自己置身於任何想像中的場景。

弄一個我跟偶像黃仁勛的合照 XD

使用 Recraft 的 Nano Banana 模型製作

💡我的看法:假照片會變得更難區分,未來建議大家都要保持懷疑,且對於照片的判斷不能單純從照片是否看起來真實判斷,應該要從更多地方來判斷,例如拍攝地點看起來合理嗎?這個人真的有機會拍到這樣的照片?未來甚至可以用一些 AI 偵測工具辨識一下是否有隱藏浮水印。


照片後製:修復低畫質、破損、黑白的舊照片;修正拍攝不佳(角度、光線)的照片。

💡我的看法:這個效果也非常好,尤其是天氣調整的應用,過去 PS 有出過天空取代功能,當時就覺得實用,但比起現在 AI 的應用就輸很多了,現在天氣變化不止是天空,且還能改變氣候跟環境,拍攝天氣不好的狀況好解決多了。


社群內容生成: 快速製作梗圖、YouTube 影片封面、風格化頭像。

💡我的看法:梗圖應該是一般人應用很棒的用法,可以用來玩很多有趣的。

這邊補上一個 YT 影片封面的案例,設計好後換表情真的很實用,可以測試不同的效果,也不需重新設計圖片。

我之前寫過一篇用 GPT 生成 YT 封面的教學,裡面的方法直接改用 Nano Banana 也很適合。

之前 GPT 生成的案例
YouTube 封面設計-ChatGPT | AI 設計應用指南

3.2 【專業設計篇】顛覆設計師的工作流程

提案視覺化: 產品設計、包裝 Mockup、室內設計風格預覽、家具搭配。

💡我的看法:提案類型的內容是我覺得 AI 很適合的應用場景,因為不直接是成果,所以 AI 品質與版權等問題就比較小。

但對於內部或跟客戶討論上都會很方便,因為過去這類討論,都只能靠想像,頂多找類似參考圖,但現在可以讓各種想像變成視覺化,這對於溝通來說會非常方便。


角色與 IP 設計: 快速生成角色 IP,且能生成多視圖 (Character Turnaround)、3D效果,甚至保持 IP 在不同場景中的一致性。

除了 IP 設計外,也能快速模擬情境,更好的感受 IP 帶來的感受。

💡我的看法:的確用 AI 生成很便利,但對於 IP 打造來說,我更把這樣的應用當作一種概念的參考,原因在於一個吸引人的 IP 需要有故事,甚至是畫家的特色,這其實沒有那麼容易靠 AI 去展示,另外很重要的是,大家並不是那麼喜歡 AI 產生的 IP 角色。



補充:擅用工具輔助人物動作生成,利用這類工具我們可以更好的去控制角色的動作,比起文字描述會更精準,除了人外,人形的角色也適合使用。


Pose:https://galshir.com/pose-app/
Pose 是一款買斷付費服務,可以製作角色各種動作的展示,我最早買來是用來當繪畫參考用,現在發現 AI 生成也有一點參考作用。

磨法人偶:https://anyposes.com/
這是一款 3D 版 POSE 工具,免費就有蠻多動作可以使用,還支援道具、光線調整、外觀調整等功能。

這工具是中國網友製作,進階版買斷價格是 39 元人民幣,進階版提供更多動作、道具等選擇。

💡我的看法:GPT 之前穩定性變高時,使用模型來搭配控制生成動作這件事就變得更可行,但過去 GPT 在外觀上還是會有變動,但這次 Nano Banana 讓這個問題被很好的解決了。


敘事與分鏡: 製作動畫、影片、漫畫的故事板,確保主角與場景的連貫性。

💡我的看法:用來製作分鏡討論會很方便,等於是能透過 AI 製作出一份無限接近成品畫面的分鏡稿。


材質與風格探索: 把插畫變成 3D、為 3D 素模快速上材質、將圖片轉換為模型或娃娃等應用。

把我過去的插畫變成實體
還可以模擬真實的情境

💡我的看法:這次在使用上,我發現過去希望讓案例可以穩定呈現總是有明顯破綻,或是無法讓同一位模特來去展示,但現在可以使用同一模特、場景做不同動作的展示,這讓商業價值大大提升。

3.3 【商業行銷篇】低成本創造商業與創意內容

電商產品攝影: 讓模特手持指定產品、更換產品背景、實現高難度或高成本的拍攝場景。


創意類平面廣告:過去一些需要複雜合成類型的廣告,將變得更容易去產出。

產品+創意應用:我們也能讓產品與創意直接做結合,可以發現這次 Nano Banana 的穩定度很好,過去產品生成最擔心的文字、LOGO 變形已經看不出來了。

把可口可樂想像成你的產品,是否覺得多了很多創意應用的可能性?

第四章:生成心法:Prompt 撰寫心法、如何提升創意跟質感?

4.1 超實用 Prompt 架構

使用主體、構圖、動作、場景、風格、編輯指令這六大元素來去撰寫提示詞,就可以生成出很不錯的圖了。

這邊使用不同複雜程度的描述與呈現,然後應用 Nano Banana 來展示穩定性

第一步:定義核心「主體 (Subject)」

這是提示詞的心臟,決定了畫面的主角是誰或什麼。

  • 說明:我們先告訴 AI 我們想要畫的核心是什麼。這個階段的指令非常簡單,AI 會給我們一張最普通、最大眾臉的圖。
  • 提示詞一位騎士
  • 英文參考A knight
  • 預期結果: 一張非常標準的、可能站在白色或灰色背景前的騎士圖片。盔甲樣式、人物長相、氣質都可能非常隨機,缺乏特色。

第二步:加入「構圖 (Composition)」

決定我們從哪個角度、用什麼樣的景別來觀察主體。

  • 說明:我們不想要一張呆板的「證件照」。透過加入構圖指令,我們可以引導 AI 的「攝影機」,讓畫面更有視覺焦點和衝擊力。
  • 提示詞 (疊加)一位騎士,從下往上的低角度拍攝,全身照
  • 英文參考A knight, low-angle shot, full-body shot
  • 預期結果: 畫面視角變低,騎士顯得更加高大、雄偉,充滿壓迫感。相較於第一步,這張圖已經開始具備視覺張力。

第三步:加入「動作 (Action)」

讓你的主體「活」起來,賦予它動態和意圖。

  • 說明:靜態的人物很無聊。一個簡單的動作可以立刻為畫面注入生命力和故事性。他在做什麼?這個動作揭示了他的性格或當前處境。
  • 提示詞 (疊加)一位騎士,從下往上的低角度拍攝,全身照,他單膝跪地,將劍插在自己面前的土地上,低頭沉思
  • 英文參考A knight, low-angle shot, full-body shot, he is kneeling on one knee, plunging his sword into the ground before him, head bowed in contemplation
  • 預期結果: 畫面從單純的肖像變成了敘事。這位騎士可能在悼念、可能在休息,也可能在祈禱。觀眾會開始好奇他背後的故事。

第四步:加入「場景 (Setting)」

為你的故事搭建一個舞台,提供環境背景。

  • 說明:騎士在哪裡?場景是決定圖片氛圍和世界觀的關鍵。不同的場景會讓同樣的動作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
  • 提示詞 (疊加)一位騎士,從下往上的低角度拍攝,全身照,他單膝跪地,將劍插在自己面前的土地上,低頭沉思。他身處於一個古老而殘破的戰場,遠方是被攻陷的城堡,天空烏雲密布
  • 英文參考A knight, low-angle shot, full-body shot, he is kneeling on one knee... He is on an ancient and desolate battlefield, a conquered castle is in the distant background, the sky is filled with dark clouds
  • 預期結果: 故事背景被完整建立。騎士的沉思動作現在被賦予了悲壯、沉重的含義。他很可能是戰爭的倖存者,正在哀悼逝去的戰友或故國。

第五步:加入「風格 (Style)」

決定畫面的藝術表現形式,賦予其獨特的美學。

  • 說明:你希望這是一張照片、一幅油畫,還是遊戲美術?風格是實現你藝術願景的最後一塊拼圖。
  • 提示詞 (疊加)一位騎士...天空烏雲密布。寫實風格,概念藝術,黑暗奇幻,靈感來自《黑暗靈魂》系列,電影級光效,高細節
  • 英文參考A knight... a conquered castle is in the distant background... Realistic style, concept art, dark fantasy, inspired by Dark Souls, cinematic lighting, highly detailed
  • 預期結果: 圖片的整體質感發生了質變。光影會變得更具戲劇性,盔甲和環境的細節會極度豐富,色彩會偏向陰冷、飽和度較低,完美呈現出黑暗奇幻作品的史詩感和破碎感。

第六步:加入「編輯指令 (Editing Directives)」

進行最後的技術微調,控制最終輸出的格式與品質。

  • 說明:這一步類似於攝影師或導演的最後決策。它不是描述畫面內容,而是向 AI 下達技術性指令,例如畫面的長寬比、排除某些元素或強調某種效果,這步多數取決於模型、工具是否有提供這些指令。
  • 提示詞 (最終版)一位騎士...高細節。--ar 16:9 --style raw --no text,watermark

不一定會透過指令的方式呈現,現在很多工具直接可以在 UI 上調整控制,所有的這些調整,我都歸類在同一類。

4.2 個人觀點:從「60分哲學」看 AI 會更好

Nano Banana 的強大之處在於快速產出「夠好」的結果,而非追求 100% 的像素級精準。它適合迭代、發想與快速視覺化。

當你預期 AI 的結果就要是完美、直接可用,你獲得的可能是失望或不滿意,但如果你降低預期或改變應用方式,AI 可能就變成神器了。

了解 AI 會有瑕疵,但利用其高效的特性,將心力放在創意本身,而非與 AI 進行完美主義的拉鋸,反而讓我可以更好的使用 AI。

4.3 怎麼讓生成更有創意跟質感?

1.從他處學習:不要只從別人的 Prompt 學,你可以從電影畫面學構圖,可以從藝術作品學美感,可以從生活場景學配色。

2.換角度思考:AI 最擅長的就是能把通常不會結合在一起的東西做組合與轉換,這時我們跳脫固有的呈現方式,反而能做出一些有趣的產出。

3.多觀察多思考:很像廢話,但我發現要培養美感好像真的沒有捷徑,真的需要你花大量時間去觀察學習,才有可能慢慢培養起來的。

不過這邊我用「觀察」,而不是用「看」,是因為二者其實很不同,有一個經典故事很好的解釋了二者差異,來自亞瑟・柯南・道爾《波希米亞醜聞》中的一段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福爾摩斯對華生醫生說出了那句名言:

「你只是『看』,而我是在『觀察』。」 "You see, but you do not observe."

故事的情境是,福爾摩斯問華生,從他們貝克街 221B 公寓的門口到他們房間的樓梯,總共有幾階?

華生每天都走那段樓梯,但他卻完全答不出來。 福爾摩斯接著說,他之所以知道答案 (17階),是因為他不僅「看」了,還「觀察」了。

大多數人就像華生一樣,每天「看」著身邊的事物,包括藝術品,但從未真正「觀察」它們。

第五章:缺點、限制、比較,以及如何應對

AI 在生成上依然有缺點與限制,但如果你看到幾年前的 AI 生成案例,其實就能感受到這個進步速度是非常恐怖的,從無法用,到慢慢變美,現在還能輕鬆控制畫面的呈現。

你以為的缺點與限制可能只是暫時的,再來世間萬物本來就有所限制,那怕有魔法也不會是萬能的。

所以最終還是取決於你如何去使用。

文字呈現: 目前生成複雜文字或特定字體仍不完美。
應對: 建議生成視覺後,到 Photoshop、Illustrator、Figma、Canva 等工具中加入文字。

角色一致性: 雖大幅提升,但長時間或複雜編輯後,細微特徵仍可能偏移。
應對: 採用「分次生成」技巧,一次只修改一兩個變數,或適時重新上傳最滿意的版本作為新的基準圖。

畫面比例: 不能指定特定比例,如IG限動的9:16。
應對: 先生成圖片,再透過裁切或外部工具的「AI 擴圖」功能來去調整。

內容審查: 對名人、暴力、敏感內容有嚴格限制。
應對: 學習使用更中性或擦邊的詞彙(如用「泳裝」代替「比基尼」)、改成用外觀來描述生成而不直接說出關鍵字(IP、品牌名稱)。


Nano Banana 跟 GPT Image-1 修改功能測試對比

這邊也來補充一下我測試 GPT Image 跟 Nano Banana 的對比,因為有看到一些人說 GPT 明明也能改,效果也不錯啊,為何要吹捧 Nano Banana,老實說二者還是有差異,尤其是穩定性。

其實上一版 Gemini 就有不錯的修改能力,這次只是又更進階好用了,當時我就有介紹,但感覺大家無感。

不過說到「紅」這件事,我還是覺得 GPT 當時吉卜力事件更破圈更紅,Nano Banana 的討論聲量其實沒有當時高(個人感受)。

回到實測~

可以看到 GPT 整體雖沒大變動,但是水豚顏色、竹子、水波紋路、石頭細節煙霧等等都變了。

而 Nano Banana 可以發現整體細節都維持一致,沒有 GPT 那麼明顯的變化,當然如果你對於細節不在意,覺得「大概像」就可以,那當然沒問題。

但很多時候人物、IP、甚至原圖修改都是追求盡可能不變的,那才是價值所在。

第六章:設計師與非設計師的應用策略

6.1 對於設計師:

定位:記住,它是你的「超強助理」,而非「競爭對手」。

應用策略:

  1. 創意加速器: 在專案初期快速發想、探索多種視覺風格。
  2. 提案神器: 將模糊概念快速視覺化,讓客戶秒懂你的想法。
  3. 效率工具: 可以有效提升你製作的速度,如產品 Mockup、素材修改。

6.2 對於非設計師 (行銷、學生、內容創作者):

定位: 它是你的「創意魔法棒」,打破技術壁壘。

應用策略:

  1. 內容生產力: 無需攝影或繪畫技能,即可為社群、報告、簡報產出配圖。
  2. 個人化表達: 輕鬆創造獨一無二的個人頭像、卡片、梗圖。
  3. 生活小幫手: 在做室內佈置、規劃穿搭時,預先模擬效果。

第七章:展望未來:AI 浪潮下的生存與進階指南

7.1 個人觀點:對創意產業的衝擊與機會

基礎的修圖、攝影、插畫需求可能被衝擊,產業對從業者的要求從「執行技術」轉向「創意思維」與「AI 協作能力」。

大幅降低內容創作的門檻,個人創作者與小型企業將有更多人會把 AI 應用在工作中,雖然我們知道 AI 跟真正的創作比還是有差,也知道很多 AI 的生成有各種法律或道德上的疑慮。

但現實是 AI 還是被大量應用在各種產業與工作中,我認為就算你討厭 AI,也必需要去了解 AI,除非你能確定你的工作完全與 AI 無關,不然只是影響的大小差異。

7.2 如何持續跟上 AI 更新的腳步?

焦慮,AI 時代很多人會面臨的,因為 AI 更新太快,總感覺追不少,但其實更新快也代表一件事,就是你不用追那麼緊。

因為你追再快,AI 都可能在短時間有大進步,讓你感覺有追跟沒追一樣,有時我發現反而專注在自己能掌控的,例如就先把一種 AI 應用方式跟自己工作好好結合應用,真的讓 AI 幫到工作。

對於 AI 的應用就過一段時間或等有需要時再來吸收就好,這樣不一定慢,反而你可能透過真實的應用,更知道如何把 AI 導入工作中了。

但如果你還是希望持續關注,以下是我自己的一點心得

1.建立資訊來源: 我自己會建立自己的資訊來源,例如我喜歡 AI 跟設計相關的工具與應用,我就在 X 上關注相關領域的分享者,以及這些 AI 工具的官方帳號,X 幾乎都是各種 AI 資訊的第一手來源,FB 等平台看到的,可能都是二、三手了。

2.保持好奇心:將「動手玩」變成習慣。每當有新功能推出,親自測試幾個案例,是跟上腳步最快的方式,而且用好奇的心態來看,比較不會感覺累。

3.多觀摩: 加入相關的討論社群或追蹤會分享相關內容的人,觀摩他人的分享與應用方式是不錯的方式。

結論:擁抱工具,培養品味

想再說一次,Nano Banana 就只是一個「工具」,它的價值在於增強與賦能,我們要成為工具的主人,而非技術的追隨者。

經過前面的深度解析與案例分享,我們不難看出 Gemini (Nano Banana) 作為一款圖像生成 AI,其強大的編輯能力與解決一致性問題的突破,確實為設計師與創作者的工作流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與可能性。

它能在一瞬間生成多樣的視覺提案,能將抽象的概念快速具象化,甚至能串連起從 2D 到 3D 的全新工作流。

然而,在我們讚嘆技術的強大之餘,更需要冷靜地回歸創作的本質。

AI 終究只是一項輔助工具,如同我們手中的畫筆、滑鼠與數位板。

它的出現,是為了服務於我們的創意,而不是反過來讓我們被技術牽著鼻子走。

我們應該抱持的核心心態是:不要為了用 AI 而用 AI,而是在創作流程中,清晰地判斷出哪個環節適合讓 AI 介入,能為我們「提效」或「增能」時,再策略性地使用它。

歸根結底,成果,多數時才是衡量的標準。

你的客戶、你的觀眾,他們在乎的是最終呈現的作品是否驚艷、是否精準地傳達了訊息、是否觸動了人心。

多數時候沒人會在乎這個完美的視覺是來自傳統攝影棚的打光,還是 AI 的一次生成。

因此,在每次決定是否要使用 AI 之前,不妨先問自己一個問題:「AI 生成的結果,真的比我用其他方式做得更好、更快,或更有創意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或許傳統的工作方式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因為工具可以被輕易複製,但獨特的創作思維與審美品味卻無法被取代。

最終,是你的美學判斷、你的策略思考、你對品牌精神的深刻理解,賦予了作品獨一無二的價值。

現在,去探索、去實驗,但更重要的,是去思考。思考如何將這股強大的新力量,聰明地融入你獨特的創作中,讓 AI 成為你手中那把最鋒利的劍,最終成就真正卓越的作品。


補充:一些有趣的應用玩法


等距風格圖示:

生成模型:

持續更新補充...


哪些工具可以使用 Nano Banana?

這邊整理我發現可以使用 Nano Banana 模型的 AI 工具,大家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模型用

官方管道:

AI Studio:Google 官方可以免費使用,模型上正式名稱叫「gemini-2.5-flash-image-preview」

Sign in - Google Accounts

官方的教學文件:

How to prompt Gemini 2.5 Flash Image Generation for the best results- Google Developers Blog
Learn how to use Gemini 2.5 Flash Image to generate, edit, and compose images through detailed prompting techniques, practical tips, and examples.

非官方使用管道(部份連結為我的邀請連結):

1.Figma:付費會員的 AI Edit Image 功能可以選擇 Nano Banana 模型使用。

Figma: The Collaborative Interface Design Tool
Figma is the leading collaborative design tool for building meaningful products. Seamlessly design, prototype, develop, and collect feedback in a single platform.

2.FLORA:https://www.florafauna.ai

3.Freepik:https://www.freepik.com

4.Krea:https://www.krea.ai

5.Recraft:https://www.recraft.ai/invite/mp998ghM73

6.Lovart AI:https://www.lovart.ai/?referralCode=aQu7EsO


補充延伸資料:

之前 GPT-Image 圖片生成模型推出我有特製作一篇應用教學貼文,其實很多概念跟方法依然可以用 Nano Banana 上,且效果會更好。

如果你想要瞭解更多應用方法,很推薦大家可以看這篇內容應用看看。

https://www.facebook.com/lotushj1/posts/pfbid0c6rytcBJCWtqzxRLqBQp179BgK2RDFEFCGQpQvhRu1tdAsSZeLqmymLknaAha55hl

我製作的 AI 設計應用指南,分享各種我把 AI 用在設計的心得,然後這份內容完全免費。

前言:如何把 AI 應用在設計中 | AI 設計應用指南

訂閱創作邦電子報:定期分享每週各平台與網站的分享與個人推薦和日常心得

凱文設計|幫助創作者更輕鬆學設計 | Portaly
致力於協助設計師和創作者,提供教學與資源分享

創作邦網站:整理數百種資源,包含免費字體、設計工具、AI 工具等內容

創作邦│讓你創作有人幫
網站整理數百種實用資源與新聞,且持續更新,提供給創作者與設計師最實用的資源和新知。

想要關注我的動態,可以追蹤我的社群

凱文設計|幫助創作者更輕鬆學設計 | YouTube, Podcast, Instagram | Portaly
致力於協助設計師和創作者,提供教學與資源分享

參考、學習、案例等資料來源(順序無特別意涵):

https://x.com/op7418/status/1960354087783800915

https://x.com/MrDavids1/status/1960783672665128970

https://x.com/iamtonyzhu/status/1960524206182945207

https://x.com/i/status/1960545811994939694

https://x.com/vista8/status/1960537900761931841

https://x.com/ZHO_ZHO_ZHO/status/1958539464994959715

https://x.com/ai_artworkgen/status/1958490155880153202

https://x.com/8co28/status/1960526924712960316

https://x.com/8co28/status/1960526924712960316

https://x.com/dr_cintas/status/19603471532404041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Aj3Q_yd8

https://blog.google/products/gemini/image-generation-prompting-tips/

https://mp.weixin.qq.com/s/dIrEIIRXRpdEOPK2sj0D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