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這週開始設計週報、設計微調、設計探索應該都會進入穩定週更,中間還會加入一些不同內容的更新,像是更多的日常分享、文章更新。

目前更多日常會在 Threads 上分享,歡迎大家可以追蹤。


*另外部落格跟電子報重新建立,大家如果怕收不到信,可以加入好友,方法如下:

如何把 Gmail 信箱新增至聯絡人
這是關於新增 Gmail 聯絡人的教學,主要是希望訂閱電子報的大家,信件不會被丟到垃圾信件中。

最近的 AI 工具體驗學習心得

比較少更新的這段時間我還是持續在工作、學習,雖然輸出減少了,但輸入變更多了,想來分享最近用過的一些 AI 工具心得。

▍會議記錄的最佳選擇-Notion AI Meeting

目前 Notion 這個新功能是我最喜歡的會議記錄工具,原因有以下幾點。󠀠

1.最長記錄過 Google meet 2 小時內容都準確,直接錄製麥克風與電腦聲音,還不需把 AI 加入會議,且會議記錄關閉自動結束,超方便。

2.內容直接會依照會議格式產出,這應該是 Notion 內建的 Prompt,會依照會議記錄整理好內容,像是格式上最後都會有 Todo。

3.除了整理好的內容外,還能找到完整錄音文字記錄,雖然有點雜亂,但是 Notion AI 可以依照這些內容重新生成會議記錄。

4.會議記錄在 Notion 上,可以使用 Database 去整理超方便,另外在 AI 記錄時,你還是可以在 AI 的「Notes」欄位做筆記,這邊製作的內容會被 AI 整理進去,讓你的會議記錄更完整,例如你提到「某個連結」,會議上不可能把連結給唸出來,這樣 AI 根本無法記錄,但如果你在 Note 上去備註,AI 就能自動幫你整理進會議記錄中。

5.支援繁體中文(記得第一次用要調整),這點讓會議記錄效果好很多。

AI Meeting Notes in Notion | Capture, Transcribe, and Turn Ideas Into Action
Transform your discussions with AI for meeting transcription, summaries, notes, and insights — all within Notion. Stay focused on the conversation and let Notion handle the rest.

▍軟體公司打造新功能與頁面的利器-Figma Make

Figma Make 是一個 Vibe Coding 工具,可以輸入提示詞生成網頁,現在最強的地方是能匯入 Figma 設計稿的 Library,這可以說是設計的規範資料庫,一個網站、產品會依照這規範去設計。

現在能匯入,AI 就能夠參考使用這規範來去生成新的介面,這功能在一個軟體想要打造新的介面功能時很方便,能夠快速產出多版本且可互動的網站。

Figma Make: Create with AI-Powered Design Tools
Figma Make empowers you to turn ideas into reality with AI-powered design tools—generate, iterate, and build faster, all in one creative space.

▍AI 架站-lovable

我最喜歡的 Vibe Coding 工具,我用來架設了好幾個網站,包含創作邦,比起去年底使用到現在,lovable 已經有了很多進化,如果你要架站可以體驗看看,這邊分享一些我覺得很不錯的功能。

1.理解能力與美感不錯:透過簡單的提示詞就能有不錯的表現。

2.串接網域容易:是連數值設定都不用的程度,買好網域、登入網域管理平台,剩下幫你直接串好。

3.AI Agent:現在有這功能會幫你連續執行到完成任務,過去有些任務一次沒完成,就需要你確認跟繼續下指令,現在他會自己解決問題了。

4.內容編輯功能:可以指定網頁內容進行指定編輯,除了下 Prompt 外,像是文字可以直接調整尺寸等數值,讓修改更方便。

5.Chat 功能:過去指令一下,就會開始執行,你指令不夠好會造成結果不如預期,但是現在有 Chat,你可以使用這模式,把你的想法跟問題告訴 AI,他會針對目前網站內容給你詳細的規劃,並且給你確認是否要這樣改,你同意才會執行。

以上的這些特色都讓我覺得 lovable 使用體驗很好,我用過好幾款類似工具,也都有付費,還是最喜歡 lovable(線上網頁版),電腦端寫小工具、Figma Plugin 之類的我是用 Cursor,二者我覺得使用面向不同。

歡迎使用我的推薦連結註冊使用,可以免費獲得 10 次使用額度:
https://lovable.dev/invite/b4f32417-94cc-4bda-84e3-fad8b8012302

▍簡報神器-Gamma

很早之前拍片介紹過 Gamma,但是再次去體驗了 Gamma 現在的各種功能,發現他又進化了。

AI 功能更穩定,更能穩定的依照需求來修改指定內容,而且生圖模型更強,輕鬆就能依照內容生成適合的圖片。

更棒的是擁有更完整的圖表、版型、多媒體功能,說真的 PPT、Keynote 這些工具在置入多媒體上比起 Gamma 更不方便,現在超常要放 X(推特)內容、YT 影片等內容,用 Gamma 真的輕鬆很多,推薦沒用過或離開的朋友都能再去用看看。

我 2 年前的基礎教學(適合沒接觸過的朋友,讓你更快上手)

透過我的推薦連結加入:https://try.gamma.app/dt0i3wbof273


[好文] 職場新人的未來:比想像的更嚴峻

這篇內容與留言都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提到 AI 出現後未來職場會遇到的困境,AI 是一個非常大的浪潮,我個人感覺比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發展起來所帶來的改變還要大。

我相信時間會讓人找到一些面對的方法,但 AI 太快,人可能沒那麼多時間,甚至有些人等不了那麼久,面對 AI 時代我自己抱持的心態是「彈性」。

我不會相信一份「長久的事業」,更多的是保持一份能隨時調整的心態。

👉 Facebook 原文

[工具] n8n MCP

發現一個 n8n 的 MCP (用 Claude 操作),稍微嘗試了一下,透過 MCP,可以直接用 Claude 建立 n8n 流程,還能做後續修改(雖然不是每次都成功)󠀠。

但這種方式用在前期快速建立初步流程很方便,可以減少設定的時間,加上 Github 上有提供 Claude Project 的專用指示,使用體驗還不錯。

網址:https://github.com/czlonkowski/n8n-mcp

[​工具] Magic Animator

Figma 因為有 Plugin 功能,真的有太多玩法了
󠀠
最近剛推出的一款 Magic Animator 真的蠻有趣的,選擇一張設計好的圖片會幫你生成像是這樣的動態效果
󠀠
由 AI 生成,所以還是有隨機性,效果也不一定都很好,但是都還可以編輯,所以一些小問題會一點剪輯都好解決,但可以減少很多動態製作時間
󠀠
這邊一點體驗心得
1.Figma 原檔,圖層要分好,效果才好,因為每個分開的圖層都會被單獨製作動態
󠀠
2.目前感覺剛出,Bug 不少,當掉、無法生成,不過現在免費,失敗就再生成一次就好
󠀠
3.一次生成四個動態,可選擇喜歡的輸出或編輯,編輯有用過 AE、Jitter 這類動態製作工具的上手很容易
󠀠
*原文的二個案例,都是我嘗試的效果,動態都是 AI 製作的,沒有做任何後製調整,有興趣的可以點擊查看案例,未來穩定後會考慮出教學分享

👉 Facebook 原文


[文章] 設計週報 0707-0714

久違的再次更新了設計週報,有夥伴協助後,可以穩定的更新了,歡迎大家多支持

7/17 - 8/11 「GD 數位藝術展」 台北 101 開展、台灣設計展於 10/10 - 10/26 首度在彰化開展、龜記 GUIJI 全新海外概念店、Figma 正式申請上市,揭開 SaaS IPO 序幕、2025 年 Apple Design Awards 獲獎名單

👉 完整貼文介紹

[設計週報] 「GD 數位藝術展」 台北 101 開展 / 台灣設計展首度在彰化開展 / 龜記 GUIJI 全新海外概念店 / Figma 正式申請上市,揭開 SaaS IPO 序幕 / 2025 年 Apple Design Awards 獲獎名單
[設計週報]「GD 數位藝術展」 台北 101 開展 / 台灣設計展首度在彰化開展 / 龜記 GUIJI 全新海外概念店 / Figma 正式申請上市,揭開 SaaS IPO 序幕 / 2025 年 Apple Design Awards 獲獎名單

關於創作邦與凱文設計

→ 數百種精選設計、工具、AI 資源,請上創作邦網站查看

→ 想學習設計相關 AI 知識的可以看我製作的免費 AI 設計應用指南

→ 想透過 IG、YT、Threads、FB 等社群平台追蹤我,或是想購買設計線上課或電子書的朋友,都可以在我的 Portaly 找到相關連結




🧡 貼心提醒:

1.通常你會在每週三收到電子報

2.如果你的這封信被分類到促銷信件垃圾信件,建議手動將創作邦新增至你的聯絡人名單,未來才不會收不到喔!

3.有發現錯字、錯誤等狀況都歡迎跟我說,雖然改不了,但能幫我進步

4.喜歡我的電子報,歡迎分享給更多人,這給我的最大的鼓勵與幫助

5.直接支持我!可以參考我的產品,這對我會有很實質的幫助

6.追蹤我的各個社群:https://kevinlearn.com

最後,歡迎大家回信或提問給我,我會再透過回信、寫文章的方式回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