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部分遠端到現在完全遠端工作已經三年,我累積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同時也找到了一些長期使用下來非常推薦的設備。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個人的 4 個遠端工作經驗與心得:從工作任務、活動會議、訊息處理的管理,到如何劃分工作與生活界線,以及實用的遠端工作設備推薦。希望我的經驗能對正在遠端工作的你有所幫助。

*請注意:設備推薦主要針對在家工作的場景,若你是經常移動的數位遊牧者,部分內容可能較不適用。

文章最後有 Backbone 專屬團購優惠,如果你剛好有要買升降桌、人體工學椅、螢幕支架等,都可以透過我的專屬折扣碼購買。


1. 如何管理工作任務

我習慣以「週」為單位來安排工作計畫,這讓我的內容管理保有更大的彈性。

我的每週工作概覽:

  • 固定產出: 團隊管理、每週約 3 篇社群貼文、1 篇電子報、不定期經驗分享。
  • 不定期製作: YouTube 影片、社群短片。
  • 多重兼職: 同時處理 3 份兼職工作,涵蓋社群短片製作、文案撰寫、AI 顧問服務等。
  • 額外工作: 諮詢服務、設計接案、講座教學、品牌合作等。

可以看到我的工作涵蓋範圍很廣,不是只有個人社群經營或設計工作,也包含與多家公司的合作和不同性質工作的處理。

最難搞定的就是時程安排與妥善安排並完成任務,以下我的分享會真實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正在使用的工作。

推薦工具:「Todoist」— 你的專屬任務中心

我使用 Todoist 來整合管理所有任務,將工作過程視為一場「解任務遊戲」,完成一項就打勾一項,成就感十足。Todoist 還支援設定循環任務(如「每日任務」與「每週任務」),大幅減少手動排程的時間。

雖然行事曆也能做到類似功能,但我更偏好 Todoist,原因在於:

  1. 任務彈性: 我的任務大多不需在「特定時段」完成;若設定成整天呈現在行事曆上,反而容易造成查閱上的困擾。
  2. 成就感: Todoist 在任務完成後能直接刪除的操作更直觀,帶來更真實的成就感。
  3. 快速記錄: 它能快速、方便地記錄我所有的待辦事項與突發靈感。你不必擔心遺忘,先記下來,之後再整理規劃即可。
身為專業工作者,我認為不該過度依賴記憶力。遇到無法立即處理的事務,應當「馬上記錄」,這個習慣非常有效地減少了我任務的遺漏。

總結而言,將所有待辦事項集中在一處查閱,無論何時都能清楚掌握進度,這種集中管理方式是提高效率、避免遺漏的關鍵。


本章推薦工具

Todoist介面簡潔且功能齊全,且支援電腦、手機多平台使用,待辦清單工具能很好的減少大腦負擔,並透過循環任務與完成刪除機制增強工作動力。


2. 活動與會議管理:善用行事曆與智慧助手

任務管理是個人的事,但活動與會議往往牽涉到其他人,這時就需要不同的工具來協作。

使用行事曆進行排程與協調

「活動與會議」我偏好使用行事曆管理,因為跟前面任務不同,這類事情通常具有「明確的時間和地點」,透過視覺化的行事曆可以更快速地排程、發送邀請,並輕鬆避開時間上的衝突。

  • 對內溝通: 如果你在公司工作,提前排定自己的行程並共享到公司行事曆,能讓同事即時掌握你的行程,從而更有效地協調會議。
  • 時間隱私小技巧: 如果你有重要的私人事務,但不想分享內容,可以在公司行事曆中該時段安排一個「忙碌」,只讓同事知道你這時間有安排即可。
  • 自主休假規劃: 針對沒有固定休息日或旅遊計畫的自由職業者,我強烈建議提前在行事曆中安排這些活動。主動規劃休息時間非常重要,才能避免長時間連續工作帶來的身心壓力。(我自己就常忘了規劃,導致工作一直湧入而缺乏休息!)

高效會議工具推薦

1. Notion AI Meeting

  • 會議記錄支援繁體中文,且整理的格式是專業的會議記錄格式,所以產出結果非常好,幾乎可以直接使用,能節省大量的會議內容整理時間,超推薦。

2. In Your Face (Mac 專屬)

  • 你有過於專注工作而忘記會議開始的尷尬經驗嗎?這個應用程式能幫你解決。它會在會議或活動開始前,以全螢幕模式提醒(可自訂會議多久前提醒),確保你不會錯過重要時刻。
  • 這不僅減少了因忘記會議而導致的尷尬,還能有效降低會前需要隨時注意開始時間的緊張感。
  • 付費資訊: 採訂閱制(月費 $2、年費 $20、終身 $60)。若你已訂閱 Setapp,則可直接使用,且它直接串連 Mac 行事曆,省下不少設定時間。

本章推薦工具:

  • Google Calendar: 管理各類活動與會議,減少時間衝突。
  • Notion AI Meeting AI 會議記錄,節省整理時間。
  • In Your Face (Mac) 全螢幕會議提醒,避免錯過會議。
  • Setapp (Mac) 許多好用工具的訂閱服務,適合工具愛好者。

3. 每日工作管理:設定「2 小時黃金時間」

訊息處理是我認為遠端工作中最難處理的一環,主要困難在於訊息來源過於繁多且會打斷工作

我的工作訊息來自 Mail、LINE、Message、Slack、方格子以及其他社交平台,涵蓋合作郵件、工作回覆、網友留言及私訊詢問等。

光是處理這些訊息就耗費大量時間,有時光回覆郵件就需數小時,難以進行其他主要工作,且處理完後常感到精疲力盡。

小建議: 如果你收入較高,可以考慮找助理或經紀人協助處理,節省大量時間。但如果你多數事情自己來,可參考我的方法:

設定「2 小時黃金時間」:專注於最重要的事

  • 我會設定一段「2 小時黃金時間」作為個人專注時間,專門處理最重要的工作,例如:撰寫文章、製作貼文、準備講座簡報等複雜、重要且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事務。
  • 人一天的專注力約維持在 4 小時左右,即使工作 8 小時,實際能保持高效專注的時間可能只有一半。高效專注可以大幅提高效率,有時認真工作半天就足以完成全天任務。
  • 我通常將這段黃金時間安排在早晨,確保能在一天精力最充沛時進行重要工作,並避免在此時段安排會議。
  • 對於上班族來說,若許可,我建議提前於工作時段前起床,利用這段安靜時間處理個人認為重要的事務。工作開始後,你可能就會受到客戶、上司或同事的訊息干擾,保持專注會更困難。
  • 與合作夥伴建立共識:與工作夥伴或客戶協商,例如白天盡量不互相干擾,除非緊急事務,否則可以將討論安排在下午時段。
另外,這 2 小時黃金時間不限於工作,你也可以選擇用於閱讀、練習烹飪或進行手工藝等需要專注的活動。

任務安排方法:用「艾森豪矩陣」來管理

那又該如何安排事情的優先次序?我習慣依照「艾森豪矩陣」的分類方式來管理。

該矩陣根據「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的原則,將事務分類至四個象限:

  1. 重要且緊急: 需立即處理(如客戶要求的報告)。
  2. 重要但不緊急: 需規劃時間處理(如閱讀、學習)。
  3. 不重要但緊急: 可考慮委託他人或快速處理(如有些突發郵件)。
  4. 不重要且不緊急: 應盡量避免或最後處理(如無意義的瀏覽)。
  • 黃金時間的應用: 黃金時間主要用於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這類事情通常對長期發展有重大影響,因此值得優先安排。
  • 精力分配原則: 記住,人非機器,不能只用時段來安排工作,處理不同任務會消耗不同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先處理不重要的事務,可能會耗費過多精力,導致後續無法有效處理更重要的事務,甚至出錯。

因此,合理分配精力,是時間管理的重點。

  • 重點整理:
    • 2 小時黃金時間: 利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段,專注於個人最重視的活動或工作。
    • 艾森豪矩陣: 劃分事務的輕重緩急,有效率地完成任務,避免錯誤分配精力。

4. 遠端工作設備推薦:提升舒適度與效率

以下是我針對在家工作情況的設備推薦與使用心得,僅供參考,請務必考量預算、需求和個人適用性再購買。

螢幕掛燈:優質光源與空間節省

BenQ 官方說明圖片

長時間面對電腦工作,充足的光源格外重要。我們常因照明不足導致視力負擔,且單靠室內照明(太遠)難以同時提供螢幕、筆記、閱讀所需的亮度。傳統檯燈難以調整角度且佔用空間。

  • 選擇原因: 螢幕掛燈的設計可避免光線直射螢幕,減少眩光,同時提供充足亮度。對於空間有限的環境,它能大幅節省桌面空間
  • 推薦品牌: BenQ。我自己使用了 4 年,品質穩定體驗良好。

雙螢幕設置:最有感的效率提升

man using computer inside room
Photo by Oğuzhan Akdoğan / Unsplash

我建議配置雙螢幕,可以用同一品牌型號,以避免色差影響觀看體驗。

  • 效率優勢: 雙螢幕在需要同時查看參考資料的情境中極有幫助。例如,設計師查看設計需求和靈感、行銷人員撰寫企劃並同步使用 AI 工具。
  • 便利性: 雙螢幕便於內容複製,避免了頻繁切換視窗,從而提高速度。

*我目前使用 BenQ 高階螢幕,品質是真的很好,但價格也是貴,如果你預算夠,想要好螢幕,BenQ 是很好的選擇。

滑鼠選擇:舒適度優先

官方介紹
  • 選購原則: 應考慮與手形的匹配度,我偏好較大尺寸的滑鼠。建議實際試握確定手感,適合的最好。
  • 額外功能: 選擇支援藍牙連接和充電功能的滑鼠能帶來更多便利,且相比使用電池,不需定期更換很方便。
  • 推薦品牌: 羅技(Logitech)。續航強、耐用、功能強,整體體驗很不錯。我目前使用的是 MX MASTER 3S。Mac 用戶若習慣觸控板,也很推薦買巧控板來使用。

鍵盤選擇:便利性優先

  • 功能需求: 我偏好有獨立數字鍵區的類型,便於數字輸入,尤其對於慣用注音輸入法的人很方便。
  • 舒適度:我也在意打擊的手感,至少要舒適,反應要靈敏,畢竟要長時間使用,如果打擊感不好,那長期用就很累。
  • 環境考量: 若你想使用機械鍵盤,在有同住者的環境中,建議選擇噪音較小的款式,體貼他人。
  • 使用款式:我目前使用 MX MECHANICAL 無線鍵盤

升降桌:健康與舒適的投資

Backbone 電動升降桌,也是我現在同款桌子與配色

升降桌不只是為了站立工作而買,其實更重要的是能調整至適宜的坐姿高度。因每個人的身高不同,你的桌子不一定不適合你的高度,長期用不良姿勢使用,可能容易身體不舒服。

  • 選購建議: 選擇具有升降高度記憶功能的電動升降桌,手動太不方便,完全不建議。
  • 推薦品牌: Backbone 電動升降桌。這是我個人試用後購買的,使用已有兩年,品質值得信賴。他們在北部和中部都有實體體驗店,如果沒用過升降桌,也能親自去體驗看看再決定是否購買。

椅子選擇:長時間工作的關鍵

選擇合適的椅子對於長時間工作至關重要。即使預算有限,也應試坐以確定適合自己的款式,每個人的喜好還是會略有差異的。但即使購入高價椅子,也要保持正確的坐姿以避免身體不適。

  • 使用品牌:我目前是用 Backbone 的人體工學椅。也是我個人試用後購買的,跟桌子一樣都能現場體驗,我也是坐了後喜歡才挑選的。

收音設備:提升溝通與錄製品質

如果你常開會、需要錄影片、直播等,那麥克風很重要,我自己也買過不少,幾千到快萬元的都有,目前用的是鐵三角的,不是用過最貴的,但是最滿意的。

主要是我很在意錄製聲音是否會有環境雜音,過去買過貴的太敏感,反而把雜音都收錄進去,導致聲音效果很差,畢竟我們的環境無法跟錄音棚比,所以反而要挑能夠在雜音環境下錄製的。

這支是我看過不少人用,且​​多次推坑給身旁朋友。

  • 推薦品項: Audio-Technica ATR2100x-USB 動圈式麥克風
  • 優勢: CP 值高,適合會議、教學與內容錄製,優點是不容易被環境音干擾(街道、冷氣等雜音)。

設備升級策略

設備的選擇和升級應基於個人預算和需求,不必急於一次到位。根據現有設備狀態和個人情況逐步升級即可。我所提及的設備和品牌僅是我的使用分享,不代表你必須完全相同。

另外,針對遠端工作者,建議可以把部份收入來源撥入設備更新的預算,以應對可能的設備故障和更新需求,尤其是公司沒有補助的狀況。


🚀 總結與呼籲:從最「有感」的兩三件事開始!

不必一次到位,你可以從「最有感」的兩三件事開始:

  • 多螢幕: 最有感的效率提升
  • 電動升降桌: 最有感的姿勢調整與健康投資
  • 使用 Todoist: 開始把事項都放進待辦清單,減輕大腦負擔,也減少工作遺漏。

這次的分享就到這邊,這是我自己完整的遠端工作經驗整理,希望可以對大家有幫助,也希望大家在遠端工作上都很順利。

最後歡迎大家一起留言交流,分享你的遠端經驗與遇過的困擾。


🔥 【限時優惠】Backbone 升降桌 & 人體工學椅團購開跑!

如果你看完我的分享,也認同「升降桌」與「人體工學椅」是對抗久坐、提升工作效率最重要的兩大戰友,想為自己準備升級居家工作環境,我特別為讀者談到了 Backbone 兩週的限時團購優惠!

你可以透過我的專屬賣場與使用我的專屬折扣碼來選購適合自己的電動升降桌與人體工學椅!

這次開團除了價格上的優惠外,也歡迎大家直接詢問我心得,我會盡量解答!

  • 全站桌椅款單品 92 折,優惠至 10/26
  • 專屬折扣碼:「kevin2025」

*折扣碼於線上結帳輸入或實體結帳時告知店員,即可享有 92 折優惠(10/26前)

可以點擊下方官網,了解與下單!

Backbone® 椎座工學|Online Store 台灣人體工學第一品牌
人體工學椅/電動升降桌/辦公室配件/兒童成長傢俱,坐站自由切換,自由定義你想要的生活空間。在地30年生產經驗,台灣原創設計,為生活提供最舒適的支撐。

對我目前使用的品項有興趣的,也可參考

1.桌子:Dyback 04® 電動升降桌

Dyback 04® 電動升降桌 ◌ 旗艦款 l 人體工學桌 l Backbone
Backbone最新力作人體工學電腦桌,三段高度記憶點自由切換省力省心,雙馬達設計超輕巧又靜音,防潑水多色選擇,自由運用空間人體工學桌,最安全與理想的升降桌高度解決方案

2.椅子:Kabuto™ 人體工學椅

Kabuto™ 人體工學椅 l Backbone
人體工學椅旗艦款 Kabuto™ 傳載職⼈精巧⼯藝,只為打造最好人體工學椅,並追求人體工學細節,在強悍外型下展現⽇系職⼈的貼⼼細膩

常見問題可參考以下連結,如需心得回饋,也歡迎私訊我社群,台北、台中都能預約體驗,台北三創還能直接體驗。

FAQ 相關問題 l Backbone
Backbone® 椎座工學人體工學品牌,常見商城問題一次看,讓你沒煩惱